長江南岸,鋼筋叢林間
多臺套上工DMP工法攪拌樁設備開足馬力
在工地上演繹著速度與激情
一場牽動長三角未來的“軌道革命”
蘇州東站建設正加速推進
這座總建筑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“超級樞紐”, 項目總投資約178億元, 目標是打造“長三角產融新門戶、蘇州東南副中心”。蘇州東站樞紐及綜合開發項目與2024年8月30日正式開工,計劃于2027年底建成。
▲項目現場
作為蘇州重要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,蘇州東站規劃連接通蘇嘉甬高鐵、蘇淀滬、如通蘇湖城際鐵路,規劃市域軌道17號線、蘇州軌道交通2號線、6號線及公交、無人駕駛等多種交通方式,建成后將成為蘇州重要的四網融合區域綜合交通樞紐,也將是江蘇省第二個和最大的地下高鐵站。
蘇州東站位于蘇州工業園區桑田科學島核心區域,總規模為4臺9線(通蘇嘉甬場2臺6線、城際場2臺3線),設計時速350公里。車站主體為地上1層、地下3層(局部4層),集高鐵站房、商業、辦公、居住等功能于一體,預計日發送客流達18萬人次。其基坑工程為地下三層(含2、6號線還建)結構,是蘇州東站樞紐綜合開發的核心組成部分,承擔著高鐵與城市軌道交通無縫銜接的關鍵功能。基坑開挖深度為30.9-36.3米。
▲項目竣工效果圖
參建施工單位有:上海青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、上海市住宅建設機施有限公司、上海勝騰基礎工程有限公司。
完美貼切,微擾動工藝的最佳舞臺
項目開挖基坑深度達36米,遠超常規基坑深度,這對支護結構的剛度與穩定性要求極高,項目需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,控制減少基坑變形;同時,周邊臨近軌道交通2、6號線及其他建筑物,要求工程采用的施工工藝具有微擾動的特性。
此外,基坑位于粉砂層(強透水層),地下水位高,止水效果和加固措施需要得到良好的質量保證。蘇州東站需配合通蘇嘉甬高鐵2027年底通車計劃,基坑土建工期僅為19.5個月,時間緊、任務重,對工程采用的施工工藝需要有較高的施工工效。
▲設備1號號機作業現場
復雜地層,DMP工法設備交出硬核答卷
該項目基坑所在區域地質條件復雜,主要以粉砂、粉質黏土層為主,復雜的地層造就了以下3處施工難點:
?軟土特性:粉質黏土層承載力低(約100~150kPa)、壓縮性高,導致基坑易變形;
?富水特征:粉砂層為強透水層,地下水位較高,基坑開挖時易出現涌水、流沙等問題;
?層狀構造:土層呈“千層餅”狀(粉土與粉砂互層),工程性質不均勻,增加了止水帷幕的設計與施工難度。
▲設備2號號機作業現場
該項目背后意義重大,但是施工難度也超出預期。為確保如期完成施工任務,經過專家多輪論證后,最終制定了嚴謹周密的施工方案和安全保障方案。根據以上工程難點,該項目槽壁加固及坑內被動區加固采用DMP工法攪拌樁,樁長30~34m不等,水泥摻量18%。并采用施工效率、成樁質量最有保障的上工機械DMP工法攪拌樁設備進行施工作業。
▲設備3號號機作業現場
在具有敏感的周邊環境和復雜的地質條件下,多臺套上工機械DMP工法攪拌樁設備以其超高的穩定性和優異的成樁質量,既保進度又守安全,成為“搶工期” 的絕對主力。
▲設備4號號機作業現場
現場施工負責人表示稱贊道:“ 設備擁有優秀智能數字化施工技術、可自動化成樁施工,對周邊環境擾動小,成樁質量高,完美貼合施工需求,這里要給上工的產品點一個大大的贊。”
▲項目現場
上工機械會同上海淵豐、同濟大學聯合研發的DMP工法攪拌樁設備采用數字化施工控制系統,并控制攪拌葉片旋轉,以及四根鉆桿同時噴射漿液、氣體實現自動化成樁施工。設備通過地內壓力自動控制,以及異形鉆桿旋轉時外側形成的排壓力通道實現微擾動施工,解決了傳統攪拌樁施工過程中樁身強度不均勻、信息化水平低、施工質量難以管控、置換土體較多、施工擾大、成樁效率低等問題。
DMP工法攪拌樁設備采用智能的數字化施工控制系統,使得施工過程質量可控,大幅度提高了施工的便捷性,數字化施工控制系統采集并顯示的內容包括噴漿壓力、漿液流量、噴氣壓力、地內壓力、成樁深度、成樁速度、成樁垂直度等參數;可生成包含樁長、施工時間、地內壓力、水泥用量、成樁垂直度等參數的施工記錄表;同時可將施工參數上傳至集控中心,實現對施工過程的實時監控。
百舸爭流,千帆競發。上工機械DMP工法攪拌樁設備的身影始終與國家重大工程同頻共振,以低碳、高效、智能、節能的綠色智能成套化解決方案,為工程建設提質增效,更以創新實踐推動行業向綠色智能轉型。